如何引导小孩学会倾听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练琴?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练琴?
1、引导孩子运用慢练方法科学练琴
练琴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分段分声部法和慢练法等,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必须从慢练开始,所谓慢练就是以低于作品要求的速度进行练习,它是最基本的科学练习方法之一,也是解决节奏比较复杂的、快速的、或复调钢琴作品技术难点的有效方法。
慢练意味着最大限度地用大脑控制住自己,通过适当的慢练,能训练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快和慢、强和弱、渐强和渐弱都能做出有意识的调节自如。在练琴过程中,需要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心理活动协调一致,这种协调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
科学的慢练方法应该是思想上积极认真,手指的弹奏动作、指法、分句、音色控制、音量变化、音乐处理等等都要按照谱面的提示及快速弹奏的要领去练习和体会。
慢练也要严格保持从手指到全身的所有动作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大脑的思维、注意力仍要高度集中,要避免任何因慢练而带来感觉上的散漫,并因此而带来动作、衔接、节奏关系的走样、变形。慢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难点,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使手指触键动作做得更充分,感受更细腻、更深刻,弥补在快速弹奏当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慢练的过程中,练习者可以利用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合理的动作组合,找到连贯的最佳动作路线,保持弹奏动作不变形,达到克服技术难点,成功演奏作品的目的。
2、引导孩子加深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
钢琴是一门记忆艺术,演奏者必须将作曲家在乐谱上对其所创作音乐的要求,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正确、有效的记忆,是演奏进行的必备条件。科学的记忆法包括听觉记忆、动作记忆、理解记忆等等,听觉记忆,是演奏者获得音乐意义的主要门户。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聆听自己、演奏家或音像资料的演奏,从而产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阿列克赛耶夫在!钢琴演奏教学法一书中特别强调#更多地倾听音乐意味着更牢固地记住它。$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表现为钢琴练习中的记忆。运动记忆在钢琴训练和演奏中有特殊意义,它是演奏好钢琴的基础。因为人在演奏钢琴时的整个过程所运用的动作,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
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演奏中,根据作品的音高、音色、音速、音量,形成手指动作快慢、手臂的运动方向。通过反复的慢练、分手练习等方法,便可提高手的熟练程度,做到准确自如,形成记忆。理解记忆是一种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记忆。理解记忆的作用相对年龄稍大、程度偏深的学生来说是很明显的。弄清了作品中所记符号的内在涵义、相互联系,以及与己有知识结构的关联,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联想,帮助记忆。比如,学生背谱弹奏巴赫是件很头疼的事,经常卡壳,但当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巴赫的写作规律,创作手法,旋律特点之后,学生的记忆得到了加强,背谱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引导孩子利用乐谱刺激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读谱包括视唱、视奏、默读等多种形式,正确地读谱是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正确地演奏音乐作品的前提,是每位学钢琴的人必须掌握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读谱,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学生要正确迅速地读出乐谱,并把所看到的符号正确地弹奏出来,实际上就是在乐谱刺激物刺激下,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的知觉,并将这一知觉外化为动作,形成音乐音响。正确地读谱包括!要认真培养学生严格读谱的习惯。对乐谱上的记号包括谱号、调号、拍号、指法、奏法以及术语符号严格把关。很多学生在练习时对这些记号常常忽略,造成错误弹成了习惯,教师帮学生改正错误上花的时间往往要比正常弹奏多得多。这样就大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脑、眼、耳、手、脚等感观协调配合训练,使音乐技巧与表现融为一体,比如在弹奏中,引导学生将弹唱法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渐找到用手指在琴上歌唱的感觉,把旋律弹得优美动听。
此外,在视谱时,要养成看谱在前弹奏在后得习惯,眼睛比手提前一两小节看谱,而不是看一小节才弹一小节,造成断断续续的现象。学生在弹奏中碰到一些不认识和不理解的音乐术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音乐辞典,帮助学生购买一些音乐常识、基础乐理的书籍,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提高乐理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读谱能力,而且能够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听见咪哆】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耳朵”?
我一直认为,学习音乐和外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培养表达能力之前,都要先磨一磨孩子的耳朵。其实,音乐本身就具有语言交流的很多功能。而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音乐反而成为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一种主要“语言”。
大多数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一个音乐神童。他在不到5岁时就开始写协奏曲,6岁时已经在维也纳的舞台上演奏。然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莫扎特早期的音乐熏陶主要就是聆听音乐。他的大姐玛丽亚·安娜,在莫扎特幼年充当其音乐家庭教师的角色,通过她的安排,莫扎特所接受的音乐训练非常广泛。莫扎特的音乐天才之所以被较早地发现,就在于其对音乐的反应与理解,而这主要得益于他拥有两只敏锐的“音乐耳朵”。
对于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身心发育尚不完全,吹拉弹唱的能力当然也不具备。不过,听的能力却是从出生后就已经具备的一种能力。
心理学上关于听觉的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中,婴儿就能区别几种声音之间的差异,比如说按升调组合的音与按降调组合的音之间的区别以及单音节与多音节声音之间的差异。在4到6个月大时,婴儿甚至已有乐感,相对于吓人的断裂声,他们更喜欢莫扎特的米奴哀小步舞曲中在自然段落间的停顿。到12个月左右时,如果播放两种仅有微小差异的旋律时,婴儿也能分辨出它们是不相同的。
因此,在婴幼儿阶段,我们主要就是培养孩子的“音乐耳朵”,增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聆听美妙的声音,辨别声音差异
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只有让孩子多听音乐,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乐感。其实不尽然,生活中一切美妙的声音,都可以称作广义上的“乐声”。尤其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来说,生活中听到的一切有节奏感的声音,就跟收音机和电视机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和乐声一样美妙。
当宝宝出生后,我们就应该逐渐引导孩子聆听生活中那些有节奏的声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听有声玩具所发出的悦耳声音;
2、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
3、听厨房中传来的切菜声,听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音;
4、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
5、听各种昆虫、鸟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
6、听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比如火车的轰鸣声、飞机的嗡嗡声、汽车、火车及轮船发出的鸣笛声;
7、让宝宝辨别大人的说话声,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邻居说话的声音;
8、让宝宝辨别大人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比如高兴时的笑声、生气时的哭声等;
9、让宝宝听大人的歌声,比如给宝宝洗澡、穿衣时,哼上一段小曲;
10、让宝宝听几种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他辨别这些声音的差异。
“演奏”悦耳的声音,感知音乐节奏
当宝宝一旦能坐立时,就可以自己“演奏”各种“乐器”了。在所有的运动技能中,自主够物在婴儿认知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过抓握物体、翻转物体以及在松开物体后,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形,婴儿习得了大量的有关物体的情景、声音以及感觉。
当孩子8到11个月大时,运动技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够物和抓握动作已经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动作进行得很平稳顺畅。所以,1岁大的孩子就可以捡起地上的玩具,旋动按钮或把手,打开或关闭盒子等。
等到孩子1岁左右时,我们就可以逐渐引导他们“演奏”生活中那些能够发出声音的“乐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木棒或其他轻质棍状物敲击塑料桶、锅碗瓢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出悦耳声音的生活用具或宝宝玩具。
2、将沙子、小石子等装入废弃的纸盒或塑料瓶中,让宝宝摇一摇,听一听发出的“沙沙”声。
3、把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饮料瓶,让宝宝用小汤匙轻轻敲打,每个瓶子都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4、通过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搓一搓玻璃纸、纸袋、塑料袋,让宝宝感受物体摩擦时发出的响声。
5、如果家里有现成的乐器,大人就可以通过敲打各种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组合成悦耳的乐声。经常这样的训练,就能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我记得第一次带伊伊去参加谷米文化PampO音乐教育中心的钢琴课时,钢琴老师就让孩子们听乐队演奏大象在不同情境下的声音,既有高兴的大象,也有悲伤的大象,还有愤怒的大象。当他们听完乐队演奏的每一种声音后,老师都要求每一个孩子用脚步声来模拟不同情境下大象走路的声音,然后再用钢琴来演奏这些声音。
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个钢琴课太“浪费”孩子们的时间了。与其让他们聆听和模仿这些“无聊”的声音,还不如给孩子多练几遍曲子。这样的想法,相信很多陪着孩子学琴的琴童家长都可能有过。
随着后面课程的深入,我才搞明白,这样的乐感训练貌似跟钢琴学习无关,实则对孩子学习音乐太重要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孩子对音乐节奏有了很好的感知和体验,他们弹出的钢琴曲子就让人感觉有了生命,动听和美妙自不必说。伊伊在近半年学琴所取得的进步足以佐证这一点。
选择合适的音乐,培育音乐细胞
早期聆听音乐,将为孩子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一样,一个经常置身于音乐环境中的孩子,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音乐细胞就会渐长,“音乐耳朵”就更灵敏。
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埃德温·E·戈登研究发现,婴儿接受的音乐熏陶,如果时间和顺序安排得当的话,将培养起孩子的音乐才能。在适当时候为孩子播放音乐,那么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音乐呢?《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2010年6月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宝宝最适合听3类音乐”,很值得分享给大家,摘录如下:
小宝宝自主选择听音乐的机会很少。因此,由父母选择的、宝宝被动接受的音乐环境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音乐素养。在所有音乐当中,有3类比较适合宝宝,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智能:
1、经典音乐,也就是欧洲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让孩子安静,并具备一定的音乐思维。所谓的音乐思维,也就是从音乐中体会到一些人类恒定的东西,比如音乐中的规则,均匀的节奏和段落,精彩的开头、高潮和结尾。
选择古典音乐时,最好选择有标题的音乐,比如小狗圆舞曲,这种音乐更形象、简单,而小步舞曲或者G大调舞曲这样的无标题音乐不那么适合孩子。
2、中国民族音乐。每个名族的民乐中都蕴含着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比如以色列摇篮曲是进行曲式的,非常亢奋、激动,这能帮助以色列孩子入睡;俄罗斯的音乐比较深沉,有厚重感和淡淡的忧伤;中国民乐的曲子都是五声调式的,旋律感比较强……中国的孩子比较容易对自己的民乐产生亲切感。这是由人的遗传因素造成的,基因里记录下的父辈和祖辈的记忆,因此孩子在听琵琶曲、古筝曲时,比听交响乐更容易兴奋起来。
3、适合互动的、游戏类的音乐。传统儿歌、童谣或者一些原创小歌曲都属于这类,比如再见歌、问好歌、五指游戏音乐、亲子对唱歌等等。简单、重复又可以配合身体游戏的歌曲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而在欧洲古典音乐中,推荐10首适合儿童的名曲:1)勃拉姆斯摇蓝曲(作者:勃拉姆斯);2)音乐的瞬间(作者:舒伯特);3)童年情景(作者:舒曼);4)儿童进行曲(作者:柴可夫斯基);5)小狗圆舞曲(作者:肖邦);6)鳟鱼变奏曲(作者:舒伯特);7)春之歌(作者:维瓦尔第);8)G弦上的咏叹调(作者:巴赫);9)莫扎特弦乐小夜曲(作者:莫扎特);10)欢乐颂(作者:贝多芬)。
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很多宝妈都遇到了是否该让宝宝识字的问题。作为过来人,我觉得应该尊重宝宝的意愿,不能强迫他识字。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和故事来接触文字,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同时与宝宝多互动,呵护孩子的兴趣,让他真正喜欢上识字。
有些宝妈应该和我一样平常工作忙,陪伴宝宝的时间少,爷爷奶奶带孩子可能会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识字的情况,购买读物没人陪宝宝互动,宝宝的兴致也不高。面对这种情况,给宝妈们推荐一个APP【猫小帅学汉字】,同类型的产品有很多,但是为什么我就推荐这款呢?因为它课程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哦!
课程以冒险故事为主,宝宝使用时有一种听人讲故事的体验,课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各种小游戏作为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加深宝宝的记忆。
担心宝宝眼睛的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小朋友的用眼习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