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胶卷主题创意画
能否自己画灰板?能否用胶片代替灰板?
能否自己画灰板?能否用胶片代替灰板?
灰板是测光表的标准,测光目的物一块16开大小的纸智辉版,售价大约200人民币,绝对不是能够慎由你,我随意画出来的
有的摄影友说如果不做灰板,也可以随身带一小段未冲洗的胶卷片头来代替灰板,只要略有摄影常识的人,就能懂得胶片未见光,以前的反光率大约为百分之18到20%,但与光以后就会逐渐变黑,哪能还指望他做什么18%的标准灰板呢?
不过自制灰板也很容易,只要找一块灰板或用一个中灰色的柯达胶卷的暗盒盖代替用它作为标准到布店去购买一块与它颜色接近又不易褪色的布料,用框架把它绷紧,那么一块简易的发烧友的灰板就制成了
135胶卷分辨率?
简单说,胶片没有分辨率之说。就像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放大后仍是一条直线,不会出现颗粒感。理论上,胶片的分辨率为胶片大小除以感光材料的原子直径,这是个非常大的数值。所以,胶片的清晰程度仅取决于镜头的的精度和后期冲洗的技术。如果对胶片进行扫描,则分辨率扫描仪分辨率。尺寸是可以比较的。135胶卷的感光面积全幅数码相机的感光元器件。135指的是胶卷的高度为35mm,由于上下两端有齿孔,所以有效高度为24mm,这种胶片的单幅图像感光面积为24mm*36mm。
另外同理,胶片也没有灰度、色彩级别,他的色彩过渡是极细腻而且自然的。
早期胶片特效怎么做?
首先电影剪辑在早期是通过负片冲洗出来的正片进行剪辑的,被冲洗出来的正片上每一格画面都会有编号和负片相对应,这个被拿来剪辑的正片叫工作拷贝。剪辑师将工作拷贝挂载到剪辑台的胶片转轴上可以控制正向、反向和逐格的查看,而定位光孔会直接把当前定位的胶片画面投影到小型的监视屏幕或者毛玻璃上。声音以磁带录制,以等比例的速度被平行放在和画面同步的另一卷转轴上,定位是感应磁头,保证声画同步即画面转动24格(常速播放1秒)磁带也转动常速播放1秒的走带长度。
剪辑操作就是在分别在两段胶片和磁带上找到需要剪辑的位置先用记号笔作出标记,然后剪断胶片和磁带,最后将需要连接的两段胶片和磁带用透明胶带粘合起来。这个操作每次被剪断的余片都要非常认真详细做好标记。因为如果剪多了那么很有可能要在余片里重新找回一些画面和声音添加回来,所以需要在剪辑前对剪辑的不同画面非常熟悉并且有构造剪辑节奏非常强的时空想象能力,否则来回地尝试改变实际上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每一刀的剪辑不是在机器上而是在脑海中,但现在已经很少有学校会学习胶片剪辑了。遇到像淡入淡出、叠化、多重曝光特效等镜头需要在剪辑台上决定特效时长和特效出入点后算出对应的画面格数然后用特殊记号笔标记出来。
剪辑好的工作拷贝会被送去整理出所有剪辑出入点的编号然后去查找出对应的负片,其中也包含覆盖特效画面格数的负片,冲好的负片被按照剪辑和特效的每一个出入点连接起来,不同的是连接时不再使用会破坏画面的透明胶带,而是齿孔卡扣,同时连接时不会直接用手而是质地非常细腻的真丝手套在柔软的绒布上进行。因为电影拍摄后冲出来的负片仅此一条,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洗出的所有拷贝,所以一定是被顶级保护的。其中淡入淡出、叠化、多重曝光等特效镜头会在冲洗时采用配光技术完成,然后这个负片会被洗成成百上千个拷贝发往大大小小的电影院进行放映。
如今能摸到真正的胶片剪辑台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即使是诺兰这种独爱iMax胶片的导演其实剪辑也依然是负片冲好后扫描为数字文档再进行剪辑后期制作的。一方面是这种技术相比数字剪辑确实是非常繁琐和耗时的,另一方面这些胶片剪辑台早已经停产,仅有存世的都已经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了,不但性能不再稳定维护费用也非常昂贵。
我有幸2011年在巴黎的法国自由电影学院(Conservatoire Libre du Cinéma Fran?ais)学习剪辑时有近两个月的胶片剪辑课程,能够跟这古老的技术相遇非常欣慰。同时胶片剪辑培养了我剪辑之前充分分析观看素材进行思考的习惯,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对剪辑进行大幅改动和调整,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吧。
想要了解之后剪辑的发展可以看我豆瓣这篇文章
剪辑师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