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的四种心理 心理学:孩子虚荣心太强,好攀比,父母如何纠正?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784 阅读

警惕孩子的四种心理

心理学:孩子虚荣心太强,好攀比,父母如何纠正?

心理学:孩子虚荣心太强,好攀比,父母如何纠正?

通俗一点说,虚荣心是自尊过度的一种表现。
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价值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同,这是自尊,它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若有人只想通过捷径去获得荣誉或者大众的普遍注意,获得了沾沾自喜,未得则痛苦不堪,这是扭曲了的自尊。
作为有这样孩子的父母,先建议把眼光转向自身,审视一下自己日常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式、给孩子营造的教养和成长环境是如何的?
其次建议耐心观察与沟通,努力试着去了解:这样的在意别人的评价对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背后的不自信、过度依赖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当父母足够了解情况后,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开始,营造出孩子不需要如此过度表现的氛围出来,然后静静地看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蜕变,从来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环境不对,时间不够,都无法实现。
祝好。

什么叫做侥幸心理?

1、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违反那些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
2、侥幸心理就是妄图通过偶然的原因去取得成功或避免灾害,成了许许多多失败、丑陋、悲惨生活的罪魁祸首。
3、侥幸心理,是一种信念的迷失,缺少坚持,是对事件把握控制力上的懒散,若形成习惯,则成为很严重的问题。
4、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侥幸心理纵然存在,但常常不会引起人的重视。一旦通过某件偶然事件的发生使人意识到了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便会看到他,重视他,甚至是依赖于他。在赌博中,有一句话,输钱多自赢钱起,就是这个道理,在人生的大赌局中也是如此。

孩子悲观厌世,父母该如何教育?

孩子悲观厌世,遇到事情或问题,总往坏处想,感觉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是这种情况,我接下来的回答,希望会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家长应该回忆一下,孩子是否经常被否定,被打击,以至于形成习得性无助。如果确实有,那么家长应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从简单的任务做起,一旦做到,就给予肯定,慢慢的让他重拾信心。
第二,错误的归因。
1-什么是归因。归因是根据有关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稳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
2-归因的分类。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在分析其根由时,主要有三个维度与四个因素。三维度与四因素的结合见下表:
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归因与个人特征,就称作是本性归因。
行为的外因是指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与外部因素,则称作是情境归因。
举个例子:
假设孩子考试考砸了,如果他把原因归为,努力不够,这就是内部归因,努力是不稳定的,可以改变,可以受自己控制,那么他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假设孩子考试考砸了,如果他把原因归为,考试太难,这就是外部归因,试卷难是稳定的,不可以改变,不受自己控制,那么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忍受。
3-影响归因的因素
(1) 社会视角人们在归因事件上的社会视角不同,人们对事件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自我价值保护在人们进行归因的过程中,对于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将成功归于自己,显然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立,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条件,降低个人对失败结果的负责程度,则是典型的自我防卫。无论别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结果,人们的解释都有明显的在社会比较上把自己置于有利地位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的孩子如果悲观厌世,你就要观察下,他平时都是怎样寻找解释原因的,如果把所有的问题归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他就会比较消极,感到无助。这时候,你就要创设环境,想办法让孩子的思路或认知转变过来,让他形成正确的归因。什么条件可以归于外因,什么情况可以归于内因,什么条件是稳定的不能改变的,什么情况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条件是可控的,什么情况是不可控的。
喜欢就关注我吧,@带娃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