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行为隐含的真实心理 孩子不听话,打了之后又很后悔,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时就是压不住火,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594 阅读

孩子不听话行为隐含的真实心理

孩子不听话,打了之后又很后悔,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时就是压不住火,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孩子不听话,打了之后又很后悔,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时就是压不住火,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从这句问话的社会情景来看,孩子年龄可能是3~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行走、活动能力发展基本完成,但对环境风险、社会行为规范基本处于无知状态,是一个勇敢的生命探险家。他在内在本能冲动和环境信息的激发下,进行各种尝试,探知各种边界,是孩子认识环境,掌控自我,是人生基础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则形成关键期。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这里不能事事俱全,我们捡两个重要事项来分析。其一是当下亲子冲突频发的手机控问题。仔细观察了身边无数个这样的实例,这个问题发生首要原因是家长自制力差,本身就是一“手机控”。其次,家长自私,对孩子责任心不强,自己的欲望与孩子的发展需要之间,选择满足自己。
这里特别指出,大众都知道“言教不如身教”的现象,但都不知为何会如此,这其间蕴含什么规律,而本人经过20多年人格探索,已探知了期中原因。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弄明白那个千古之问:人是什么?显然这里不适合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只需要接受并应用这一结论就可以了。
基于此,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自己的幸福未来,必须自律。规划好自己的时间,面对孩子时做希望孩子做的之类似的事项。例如自己看书或与孩子一起看书,或给讲故事,或与他做游戏,或与孩子一起做家务等等。
或者对孩子接触手机进行理性限制,每天多少时间。也可以作为一个奖励资源,做了多少家务,完成哪些任务可以玩手机多少时间等。
但要注意,不能作为完成作业的奖励。
当丰富多彩的有趣活动占满了孩子的空余时间,他哪里还会死盯着手机呢。相反,只有无聊寂寞之人才会被手机控制。
第二个常引起亲子冲突的问题是,孩子不爱看书学习,不愿意写作业,或马马虎虎写完了事。客观的说,教育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好学生,孩子之所以厌学是家长或老师错误的教育、教养方式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问题出现之前预防问题产生,问题出现之后,理性思考,之后科学的解决问题。引导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循序渐进、尊重差异、科学奖惩。
3~5岁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力差异很大,注意区别对待。
最后,“脾气上来了就打孩子”显然是错误的,把孩子作为了“出气筒”,往往表现了家长无知和无能。相反,打孩子是件严肃的事,本人并不一味排斥、反对打孩子,相反,科学的“打孩子”是其他教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打孩子一定是经过认真思考并认为必要的管教行为,这样才不会盲目的打、错误的打,打了就后悔。如他违反了重大原则问题,例如拿别人东西(已经告知过这样做不对且做了惩戒——如当面还给人家);向插座里塞东西;拉女孩子裙子等等。
所以,如何“打孩子”,大有学问!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本篇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特邀头条心理内容创作专家志愿者:李妍琼老师编写,头条号:燕子心与心说psy,欢迎关注。
我个人认为,父母总是贬低自己的孩子,都是以“都是为孩子好”为前提的,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因为孩子没有达成父母的要求:
孩子没有实现父母自己的梦想
一个家庭中孩子的降临,承载着父母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美好的祝愿和期待,也是“沉重的负担”,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比如,父母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却期待孩子学习成绩要名列前茅,如果没有实现呢?贬低孩子:“真笨”。表面上看起来是父母对孩子表现不满意,其实是父母缺乏自信、自卑的心理的真实写照,缺乏自信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自己实现不了的目标要求。那么此时的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父母应该关注自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与孩子的能力相匹配。都说是身教重于言传,在向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可以与孩子同步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同步互动中,家长与孩子可以很好的理解对方,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对成功和骄傲认知有偏差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骄傲了就会退步,家长都不会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的,正是因为先前有了孩子骄傲就会退步的认知偏差,所以在面对孩子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父母都会以贬低的口气说:没什么了不起,不用骄傲。进而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也体会不到成功快乐的滋味,还会觉得怎么做父母都是不满意的,患得患失的心理反应让孩子不舒服,容易挫伤孩子进取的积极性。心理学人士指出:孩子在取得成功的时候,能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周围人的肯定,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需要调整好对成功与骄傲认知的角度,褒“贬”要得当。
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
孩子放学回到家,告诉父母数学考了八十九分。父母张口问的,一定是孩子班里第一名的成绩是多少分,之后会说:你怎么回事,“把5写成6......、还算错了得数,这么粗心......、对门王叔叔家的小宝这次就考了一百分,比你聪明多了”。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自己家孩子的榜样,直接暴露出来了父母攀比心理,在攀比心理的作怪下,父母对孩子的贬低特别有力。
攀比心理有积极和消极意义两个方面,家长应用好了攀比心理的积极意义,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家长正确理解攀比心理的积极向上的意义。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无论孩子是成功还是经历失败,身为父母都不可以去贬低孩子,那样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成为自卑感很强的人,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的父母,就不会总是去贬低孩子,不是孩子没有优点,而是父母缺乏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
以上分享的是我个人的观点,感谢您的提问。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及以上机构联合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头条心理内容创作志愿者李妍琼老师简介:李妍琼,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新阳光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讲师、初级心理顾问、初级意象沙游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已经推出“心郎心娘伴成长”微信群公益课,每周一次,适合心理爱好者和从业者,欢迎加入,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并加心郎心娘小助手微信,进群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