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量表 一般医生是如何诊断孩子有自闭症倾向?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281 阅读

边缘型人格障碍量表

一般医生是如何诊断孩子有自闭症倾向?

一般医生是如何诊断孩子有自闭症倾向?

现在的家长都变聪明了,随处听闻“自闭症”的表现后,越看自己孩子越觉得有问题,于是硬给自己孩子贴上“自闭症”标签,甚至还没到正规医院诊断,就带孩子开始了“治疗自闭症”之旅。
“来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有多“可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哪些“自闭”表现?家长如何干预和治疗?今天月小咖就来揭开“自闭症”的神秘面纱。
自闭症的“庐山真面目”1
“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症的一种亚型,又被称为儿童孤独症。男性患者居多,但女性症状更严重。一般发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刻板等,部分还可能伴有精神发育迟缓。但有些患者在特定领域会表现出超越常人的一面。
有专家表示,自闭症的诊断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过程。“绝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初期诊断是由家长完成的”,而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因此要求家长对自闭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有基本认知。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自闭症表现2
★“眼神”和“模仿”,是判断自闭症至关重要的2个依据。如果宝宝表现出“从不对视”或“眼神闪烁”,可能已经有自闭症倾向。稍大一些的孩子,宝妈可以在孩子面前打哈欠,如果宝宝多次没有跟随,也应带孩子及时就诊。
0-1岁宝宝
刚出满月就常常“无缘由地哭闹”;3-4个月,小眼神还不能追随妈妈;别家宝宝开始伸手要抱抱了,他却依然“高冷”。
牙牙学语时只有单调的发音,听上去又像“外星语言”;别人呼唤自己名字时显得漫不经心,甚至充耳不闻……
1-2岁宝宝
对玩具缺乏兴趣,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动不动就一直重复某个动作或者发呆很久。
眼神呆滞,反应总是慢半拍;不与别人对视,很难捕捉到小眼神,即便停留片刻也马上躲开。
学步迟缓,2岁仍然不能完成双脚跳……
2-3岁宝宝
睡觉不安稳,小小年纪就有失眠症状;走路经常摔倒;手部有固定动作,如旋转、敲击等。
对周围环境没有好奇心,感觉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
3岁仍不能准确使用“你我他”,对语言的把握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
3岁以上
一般3岁以上的孩子出现自闭症状就比较容易分辨了。总体表现为:
社交障碍,即不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常独处,没有自我意识。
固定的行为模式,如每天都要吃某一种饭菜,出门路线和方式永远只有一种,重复一些无目的蹦跳、旋转、尖叫等动作。
兴趣狭窄,对儿童普遍关心的事物提不起兴趣。
自闭症的原因3
目前自闭症未有确切病因。但研究表明,自闭症与遗传、孕期感染等有很大关系。如果家族中有罹患精神疾病或癫痫等疾病的患者,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要高于普通家庭。孕期感染过风疹、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等,或服用过抗癫痫药物或酗酒等,都会导致后代患病概率增加。
自闭症的发病还与后天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长在养育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家庭氛围冷淡刻板……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儿童罹患自闭症的几率增加。
自闭症如何干预治疗?4
首先,家长应该明白,自闭症是不可能被“治愈”,只能被“干预”的。在部分国家,并不把自闭症作为疾病,而是作为“发育异常”去对待。因此家长的终极目标一定不要是“治好孩子”,而是要怎么让自闭症的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和基本沟通”。
家中出现自闭症儿童,家长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让焦虑加重孩子病情。家庭环境也应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一些新行为或游戏的介入来干预孩子独处的行为,但不能强迫。给孩子过大压力,只会让他更加沉浸在安全的自我空间里。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这样无形中会强化孩子的自闭行为,导致从“假自闭”转为“真自闭”。
3岁之前的孩子,家长(尤其是宝妈)一定要多与孩子相处和交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可以多进行抚触训练,放松肌肉,提高肌肤和身体的敏感度。
3岁之后的孩子,家长可通过绘画、音乐、体育等方式与孩子传递感情,逐步打开他们封闭的世界。找出孩子的兴趣点或天赋,让孩子发现更多“安全自由”的空间,迈出与人沟通的一步。
“家有自闭症儿童”对家长来说,耐心和时间往往是最大的考验。对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来说,爸妈的“不抛弃、不放弃”显得尤为重要。

snap-iv多少分正常?

总结成绩: 0-1 - 正常 1.1 - 1.5 - 边缘 1.6 - 2 - 中度 2 以上- 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