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区别
中国国歌名字全称有几个知道?
中国国歌名字全称有几个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
义勇军进行曲
我认为全国得有近一半人或三分之一的人知道吧。
为什么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起来如此激昂?
因为国歌的作曲色彩主题是纯四度,纯四度是最有号召感的音程,上行正义感下行悲怆感国歌一听就感觉激昂,热血,主要原因在于作曲维度上,实现了完美情感色彩的把控。在作曲中,使用纯四度作为主题动机和色彩情感基调,纯四度音程和歌词主题完全契合,旋律创作具有高度号召感的情感色彩把控。
国歌的第一句“起来”的旋律是“G(低音5) C(中音1)”,G和C之间的音程关系就是纯四度关系。纯四度是整个古典音乐底层音符色彩之中,最具有力量感的音程。当纯四度为上行的时候,体现的古典音乐色彩是:号召感、正义感、力量感。当纯四度为下行的时候,体现的音乐色彩是:悲怆感、耻辱感、压抑感。
我们的国歌,对纯四度的使用,在开头、高潮、结尾三个重要节点使用,这直接让纯四度作为国歌的情感基调,具有强大的力量感号召感。
开头:一个纯四度上行、一个下行;开头第一句“起来”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做奴隶”地使用了一个纯四度的上行,和一个纯四度的下行。这两个纯四度在作曲的音程色彩表达的情感如下:
开天辟地第一句,便是一个上行纯四度,具有一种听觉上强烈的正反馈,力量感拉满。这种将纯四度放在开头第一句的做法,会产生一种号召感和正义感,完美契合主题《义勇军进行曲》的正义之师“义勇军”,和“进行曲”的号召感,行进感。整体突出民族力量。
而在第二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做奴隶“的前两个字为一个下行的纯四度,这个纯四度具有一种压抑、屈辱、耻辱的听觉,契合“奴隶”二字同时宣告着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屈辱近代史。而在“奴隶”之后,旋律是一个5、6、7、1的G调自然上行,上行具有一种递进、冲突加深的递进感,这种递进感让“奴隶”的压抑变化为斗争。
整体而言,国歌的第一句旋律,完全契合主题。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句话情感色彩,配合歌词翻译成白话就是:兄弟们随我一同前往、并肩作战,我们将从过去的屈辱中走出,用斗争走向那光明的明天。这是第一句旋律的定调,堪称完美。
但是纯四度对于旋律影响,并不仅仅是体现在旋律的度数音程也体现在绝对音高和和弦级数上。我们的国歌调式是G调,但是我们发现了G调旋律的“1”,正拍却给了一个“C和弦”,“C和弦”在G调之中,属于四级和弦。四级和弦由基于调式的纯四度根音构成,同样具有非常完美的纯四度色彩。
四度的旋律配合四度的和弦具有一个强烈的正拍伴奏,会强化四度的色彩听觉。但是这里使用旋律却是“1”的一级,为什么?是否不合乐理?不,符合乐理。因为C和弦的组成是两个大三度叠加为1、3、5。那么基于G调的C和弦为四级提供纯四度初始音,在乐理上一个纯四度 一个纯五度就等于一个八度。所以C和弦包含了G调代表的“1”的组成音,在G调四级C和弦下,使用旋律中音1,符合乐理,具有听觉审美。
那么第一句的解析就是:通过四级和弦和旋律音符的四度关系叠加,提供了强烈的上行色彩,突出一种直面的强烈号召感、正义感。这样的旋律使用了和弦组成音中叠加和音作为旋律音的技巧。
副歌:第二个纯四度;
国歌之内,第二句纯四度出现的时候,是在国歌的高潮:“起来!起来!起来!”,这连续的三声怒吼,音程构造上,三句不同,而又具有完美的内核统一度。
第一个“起来”为纯四度,意思为再次号召众人,随国家一同前进。
第二个“起来”为大三度,纯三度在音乐之中的地位是最和谐的延续音程,他的和谐程度大于纯四度,同时比纯四度更具有流行性旋律美感。第二个“起来”表达的意思是:延续第一个“起来”的纯四度号召感,同时增加旋律的流行性美感,并且和谐增强安抚强调第一个“起来”的号召感,为第三个“起来”做铺垫。
第三个“起来”和第二个一样,也是一个大三度,第二个“起来”具有的功能,第三个全都有。但是第三个“起来”多了一层意思。还记得上文所讲的四度 三度 三度,等于几度吗?大三度 大三度是C和弦的构造,成为了一个五度。一个四度 五度,等于一个八度。而八度,具有天生的高八度听觉情感递进。
所以,第三个“起来”蕴含的意义是将第一个“起来”再度升华,完成呐喊。因为第一个音“低音5”和最后一个音“中音5”,刚好相差一个八度,八度听觉就具有天然的情感迸发。他完成了一次高八度的呐喊,将整首歌推向高潮。
整体上,第二个纯四度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呐喊的动机。而且副歌的第一句旋律构成了三重强调的效果。第一重是再度强调纯四度的主题,第二重是强调三个“起来”,第三重是以八度强调纯四度的主题色彩。这在国歌的主题上,完美点题,你我皆是义勇军,一起前进。
这种创作上的完整度是在是很难得,虽然他简单,但是每一个音都具有古典考究,每一个单音都有他存在并承载的意义和情感。
结尾:永不消逝的纯四度;国歌之中最后一个纯四度是在结尾部分。“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个就非常大智若愚,完全是三个纯四度的重复。重复是音乐之中最强的记忆手段,也是音乐主体动机的核心所在。在任何一首歌曲的最后,一定要有一个休止的概念。在音乐世界之中,休止的音符有一个规律,一般而言最终需要和谐程度强大的音符,来完成终止,正常由调式的起始音高“1”作为终止,流行音乐中用调式的一级和弦作为终止伴奏。
但是我们的国歌,对于休止的把控,很有意思,是一个永不停歇的状态,注意最后和弦:C和弦。C和弦在G调之中是四级,四级和弦作为终止符,本身就不是终止,而是一种强烈色彩的截断。那是不是我们的国歌在作曲上没有完成终止?
不!虽然终止和弦不是一级和弦,但是旋律的音符却是调式初始音“1”,1的和谐程度是最高的,所以传统意义上终止被“1”取代,而和弦的色彩提供了四度、四级的强烈情感。在旋律和核心的搭配下,一种歌曲明明已经结束,可是情感还在强烈震撼中的前进,留有余味。进行曲的意义完美表达,国歌听完,而我们的人生和国家的未来还在进行着。
整体上,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完成程度非常高的古典作曲,整体运用了《国际歌》、《马赛曲》对于纯四度的色彩接见,但是相比于《国际歌》和《马赛曲》纯四度的色彩更为简洁、明亮。
此外,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还安抚照顾了老百姓,运用了我们中国历史的五音理论,除了第一句有一个低音“7”之外,所有的音符,都是由五音理论构造:“宫商角徵羽”也就是“1/2/3/5/6”五个音完成旋律,没有7和4。五音理论,可以用1和5完成跨八度的纯四度听觉。
同时《国歌》承担了一部分的音乐审美普及,其实很多时间内,我们的音乐领域都是极度匮乏的,在当年能够如此手法来完成对于纯四度的刻画和歌词、编曲的配合,这是很难得。
总而言之,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起来如此激昂的原因,并不是你的错觉,而是音乐的音符魅力,恰恰作曲人聂耳拥有把音符魅力和家国情怀完美搭配的能力,才留下了注定名留青史的《义勇军进行曲》。
听没听懂,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