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有多少产业
德云社分家是什么事?
德云社分家是什么事?
首先,德云社从来没有分过家,老板一直是郭德纲夫妇,题主用“分家”这个词非常不恰当;同理,赵本山的本山传媒也没有分过家,怕是题主对“分家”这个词有什么误解吧?
德云社虽然没有分过家,但是经常有人退出倒是真的,比较知名的有徐德亮、王文林、李菁、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郭鹤鸣、闫云达等,另外不知名的还有很多,比如王鹤冠、啜鹤雄、戴九安、张鹤文等等。作为一个几百人规模的私营企业,有一些人员流动很正常,而且这个比例非常小。倒是这个企业有那么多效力十年之久的人惊叹,云字科和鹤字科的弟子大都已效力十年以上,九字科弟子效力五年以上,霄字科的也大部分超过四年了。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的话,德云社员工的忠诚度在私企来说是什么水平?有没有人统计过?
当然了,和赵本山的本山传媒比起来,德云社离开的人是多了些,这是有原因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赵本山的弟子大都是带艺投师,而郭德纲的弟子大都是一张白纸投师。赵本山的弟子在进入本山传媒前大都已练就一身本事,而且已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深知在这个圈子的难处,所以迫切需要一颗大树作为依靠。成为赵本山弟子以后,能够体会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益处,虽然收入中的一部分要上交给师父,但是师父能带给他们的资源要比他们自己在外闯荡时获得的多的多。
郭德纲的弟子则不同,在进入相声行业前干什么的都有,对这个行业缺乏了解。在学到了一些本事以后很容易膨胀,对自己的估值过高,认为自己离开了德云社这块金字招牌说不定可以发展的更好,赚的更多,所以会有人不惜与师父撕破脸也要出去闯荡一番。有些人见识了一番世面以后,方知生活不易,作艺很难,如果能够低头认错,师父还能网开一面,重归门下;有的人就死要面子活受罪,最终落得一世骂名。每个人都有年少气盛之时,都有可能犯错,关键是在你走错了路时,是否有人能给你改正的机会;如果有,就好好珍惜吧!
德云社是几几年成立的?
德云社是在1995年成立的,当时成立的时候是叫北京相声大会,在2003年的时候,才叫德云社,并且其全称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意思就是将相声最美好的一面奉献给观众,让相声真正做到回归剧场,做出真正的相声给喜欢的粉丝去看,郭德纲在成立德云社的时候,其观点也是非常明显,就是要将相声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奉献给大家,并且让相声融入到观众的生活当中去,改善相声的含义和内容。
德云社当时已天桥剧场为总部,慢慢的在全国各地都创办了新的剧场,反观当年德云社创立的时候,也是非常不容易,对于郭德纲来说,能够创立德云社,已经是其最大的满足了,因为在1995年的时候,郭德纲来到北京,与张文硕、李菁三人组成团体,开始在北京的各个小剧场演出,后来慢慢的北京相声大会的团体增加到了十几个人,并且开始在北京天桥乐茶园演出,从而有了德云社的前身。
德云社从创办到至今,其实中间也是经历了很多的纷纷扰扰,也是经过了改革和进步,才会有现在的规模,要知道,当年郭德纲来到北京的时候,是三入北京,前两次进入北京,想要在北京相声圈内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当时相声界的前辈们没有一人是看好郭德纲的,所以没有人愿意接纳郭德纲,这也就使得了郭德纲来北京之后无依无靠。
但是郭德纲并没有放弃,也是真心热爱相声行业,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将德云社一步一步的创建起来,才有了现在的规模,现在的德云社已经成为了一家公司,其内部的规模和制度也是在不断的完善,我们也希望德云社以后的未来能够更加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