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超级ip
IP时代,网文翻拍为什么并不得人心?
IP时代,网文翻拍为什么并不得人心?
我们喜欢看这些网络文学,要的就是它们的宏大格局,仙佛与魔法横行,上古神话和国外神话可以同场争斗,西方教廷和吸血鬼可以会聚一堂。书中的人物大多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粗暴而又引人入胜,看这些书就是为了一个过瘾。
然而,目前网络文学大ip改编的影视作品大多扑街。形成了一种前期宣传多疯狂,后期扑街就有多严重的一个怪圈。IP改编虽然有一票《琅琊榜》《花千骨》《甄嬛传》等优秀的作品。摇旗呐喊,但更多的IP却是后继乏力。在改编这条道路上,一蹶不起。
1、 忠于原著VS戏剧性改编,艰难抉择。原著粉因为影视作品将原著的情节改动的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而愤怒不已。而新观众因为现在小鲜肉的演技不在线,编剧情节空洞而导致看不下去。其中有好少数作品还是改编的很成功的,《花千骨》《琅琊榜》等,就很好的满足了两方面的需要,但是这样的精品在改编泛滥的今天,毕竟是少数。
2、网络ip的改编的十分火热,也成了资本逐利的角斗场。
资本对于影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没有资本拍不出来好的影视作品,但是当资本权力太大的时候,又反过来反噬了影视行业。网络文学ip因为有自带很多的原著粉,所以成为资本争名逐利目标,但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好的ip能决定的,其中的制片,演员,布景和编剧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影响作品成品的好坏。
然而在越来越快餐化的影视剧市场上,很少有人愿意花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创作一个剧本,资本最希望的是需要赶紧把手头的ip进行市场化,实现盈利。如此一来,很多网络文学ip中需要打磨的细节被忽略,有的费时费力的宏大背景也是一切从简,所以都是得过且过,稀里糊涂的就上映了。
3、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得不说的演员的演技问题。现在网络大ip 流量小鲜肉模式似乎成了一个固定的公式。不可否认的是流动小鲜肉自带巨大的粉丝经济,可是这些粉丝并不足以支撑一部作品的口碑。前有靠抠图和替身演戏的敬业问题。后有台词僵硬、臭美耍帅的演技问题。纵有华丽的服装道具支撑也免不了臭遍街的口碑。
这种短期逐利其实伤人又伤己,长此以往,一旦人们形成了网络文学ip改编就等于无演技,无情节的烂片,对于这个领域的成长伤害是巨大的。对于那些流量小鲜肉而言,一只演这样的片子,而不着重提升自己的演技和台词功底。也免不了昙花一现,被观众抛弃的命运。
如何打造文旅产业的超级IP?
大家好,我是司南。如何打造文旅产业的超级IP?我拟了3点,供参考!
一、什么是IP?IP是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关键元素,可以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
文旅项目也如此,它可能是一个景点、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或者是一种文化现象等。
因此,在自身的项目资源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独特和鲜明的特色,赋予主题,给游客强烈的刺激,从而留下深刻印象,有了这种排他性和独特性,才有可能成为IP。
二、迪士尼IP的形成迪士尼从动漫开始,到出版、电影、主题公园,这样衍生发展而来,但最核心的是美国文化,是冒险精神,新教伦理和特立独行,构成了美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神髓的集合,
将一只老鼠演绎成了人们的精神偶像!
通过主题、形象、独特性、故事、互动、延展、符号、创新、系统、引爆点等,向目标市场提供长期、有效、有吸引力的旅游主题感知形象,从而诱发旅游者的出游欲望,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有一个认识可以分享一下:
IP不是想打造就能打造出来的,是一个长期和专业化的过程,动不动就说自己打造出一个IP是非常草率的。
另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虽然边界不是那么清晰,但毕竟还是两个行业,它们的内在逻辑还是不同的,原则上IP更多在文化产业中诞生(或通过文化产业的方式孵化),然后衍生到旅游产业,这需要有比较发达的文化产业做基础。
而时下,更多的是做旅游开发的在现抓现做什么IP,其实都是自嗨行为,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最明显的例子是迪斯尼,本质上它就是一家文化产业公司,迪斯尼乐园不过是它IP资源的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