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为什么当你暗示自己脑子不要想起某件事情(东西)的时候,反而会一直去想?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172 阅读

白熊效应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为什么当你暗示自己脑子不要想起某件事情(东西)的时候,反而会一直去想?

为什么当你暗示自己脑子不要想起某件事情(东西)的时候,反而会一直去想?

当你暗示自己不要再想这个事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刻意的行为。是在加强这件事在心中的印象,所以,就会越暗示越会想。
那如何更好忘记这件事呢?
1、最好的忘记就是顺其自然。是不要刻意去想,也不要刻意让自己不想。
2当我们脑袋出现我们不想想的事情,你不需要排斥这个事情。
也不需要琢磨这个事件,而是把这个事情放一边,然后做你当下该做的事情。
3、思绪就如流水经过脑袋,来了也会走掉,如果刻意去暗示就等于在流水中加了坝,挡着不让走。越暗示越过不去了。

如何用心理学来解释“眼不见心不烦”这句话?

都说眼不见就心不烦,那如何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个呢?

谢谢邀请:“眼不见,心不烦”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无奈。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不随心的事和人,特别是对自己的子女和一些直系亲属的所做、所言看不惯。事情发生了,即说服不了他们又没有能力担当,只能让他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无奈的心里反应。

因为某种缘故,体内意识和潜意识系统已对某事心生厌烦,平时压抑住不去想它,但眼见时,表示外界该使心厌烦的信息,通过眼強行进入意识和潜意识系统,必然引发该系统的本能反应,从而心不能不厌烦。

谢邀!
从心理学的角度,无论是选择眼不见或者是耳不听,都只是一种说法,而不是面对麻烦的正确手段。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白熊效应”,该理论告诉我们: “越想忘掉,越记得牢。”所以面对烦心事,就算你不去看,不去听,以为这样做便能驱逐掉烦恼。但殊不知,你越想忘掉,就越会一直去想,以致挂心的事始终没有离去。常见的失恋丶失眠等问题,就是这么发生的。

我觉得这还是一种躲避、逃避、回避现实的生活心态,小心模式。眼不见为净,静,以去求一份心安理得。另外,还有一种侥幸心理,不敢去正对,求助求心求定求安慰于心理态度。(个人见解)

人是通过五官对事物的感应存储于大脑,产生记忆,从而具有对事物的识别能力。由于各自的观点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不一样,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承受能力,同样一件事,有人喜欢,有人厌恶,见得多了,接触的时间长了,心理反应更强烈。
眼不见心不烦,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尤其是厌恶的人、事,只要眼睛一看到,心里的厌烦感自然产生,觉得心理上难以承受。其原因是最先接触时在心里没有留下好的印象,以后再次接触时便有了先入为主的厌烦心理。但如果相隔时间长了,很久不再见到,这种记忆渐渐淡了,甚至没有了,以后再见到类似的人和事,心理上的厌烦感自然而然地少了、没有了。
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看事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纳入我们的眼睛,先入为主的厌恶心理,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